第四节 茶的类别
茶起源于中国,历代茶人创造了数以千计的不同名称的茶叶,是民族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。
一、茶类的形成与发展
茶之为用,最早是从咀嚼鲜叶开始的。在唐•陆羽《茶经》中说,神农尝百草,发现和利用了茶。咀嚼鲜叶,品尝茶味,这是最原始的利用方法,进一步发展结果便是生煮羹饮。生煮者,类似煮茶汤,称之“茗菜”;羹饮者,以茶煮粥,称之“茗粥”。此后,茶的进一步发展,便是在茶树生长季节采下树上鲜叶,将其晒干收藏或做成饼状,以备随时利用。唐代(公元618至907年),这种以茶制饼技术,在陆羽《茶经》中记载为“蒸之、捣之、拍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、茶之干矣!”;宋代(公元960至1127年),中国的制茶技术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饼茶以外,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出现(蒸后直接烘干,松散状);元代(公元1271至1368年),团饼茶逐渐减少,散茶得到较快发展。从蒸青团饼茶发展到散茶,这个阶段自宋至元,大约经历了300年。明代(1366至1644年)除蒸青散茶以外,出现了炒青散茶,并得到了发展。这种用锅炒的干热方法制茶是技术上的进步,大大发展了茶的香气。同时还相继出现了黄茶、红茶、黑茶及白茶的加工方法。清代(公元1644年至1911年)乌龙茶已形成规模生产,至此绿茶、红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和乌龙茶(青茶),所谓6大茶类已基本形成。
二、茶的类别与品质特征
依据制法和品质特点的不同,中国的茶叶可分为:绿茶、红茶、黄茶、白茶、黑茶和乌龙茶(青茶)等6个大类。
(一)绿茶
绿茶是经杀青→揉捻→干燥而成的,是一种不发酵茶,利用高温(用锅炒或蒸汽)杀青,破了酶的活性,制止多酚类的氧化,保持茶叶绿色特征。其品质特征是清汤绿叶,俗称三绿:干茶绿、茶汤绿、叶底绿。这种茶的内质茶香高爽,滋味鲜醇。绿茶由于杀青方法不同分蒸青、烘青;干燥方法不同分炒青(炒干)、晒青(晒干)。
炒青茶的形状:长条形,眉茶;扁形,龙井、大方;圆珠形,珠茶;针形,雨花茶;卷曲形,碧螺春。
烘青茶的形状:条形,各种毛峰;片状,六安瓜片;尖形,太平猴魁;花形,绿牡丹。
(二)黄茶
黄茶的制法与绿茶基本相同,但在揉捻或初干后有焖黄过程,属轻微发酵茶。其品质特征:黄汤黄叶,味醇厚。
根据焖黄先后:有杀青后湿柸堆积焖黄的,如沩山毛尖、台湾黄茶;有揉捻后湿柸堆积焖黄的,如平阳黄汤、蒙顶黄芽,有毛火后干柸堆积焖黄的,如君山银针、黄大茶。
(三)黑茶
黑茶类是经杀青、揉捻、渥堆、干燥而成的。渥堆是形成黑茶的关键工序。黑茶一般比较粗大,都作为制饼茶、砖茶的原料,所以称后发酵茶。品质特征是黄汤、褐叶、味醇浓。
根据渥堆的先后,其工艺分为:杀青后渥堆的,如四川南路边茶;揉捻后渥堆的,如湖南黑茶、湖北老青茶、六堡茶;晒干后渥堆的,如普洱茶。
(四)白茶
白茶是一种不揉、不炒的茶叶,其工序简单,是经萎凋、干燥两道工序而成的,属微发酵茶。品质特征为芽叶壮嫩,形态自然,白毫满披,汤色浅淡。白茶分芽茶和叶茶两大类。芽茶如银针,为单芽所成;叶茶如白牡丹、寿眉,是一种芽叶连枝的茶叶。
(五)乌龙茶
乌龙茶(青茶)是经萎凋、做青(或摇青)、炒青、揉捻、干燥而成的,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。因产区不同,分为闽北乌龙、闽南乌龙、广东潮州乌龙、台湾乌龙。
各种乌龙茶在制法上大同小异,其共同品质特征是:绿底红镶边,有天然花香。闽北乌龙以武夷山的大红袍和肉桂为代表,是一种条状乌龙茶。大红袍色泽绿褐而油润,肉桂的色泽青褐鲜润。潮州乌龙茶以单丛为代表,也是一种条形乌龙茶,色泽鳝褐油润。闽南乌龙茶以铁观音和黄金桂为代表,呈半球状。铁观音颗粒沉重如铁,色泽砂绿油润;黄金桂卷曲匀整,色泽黄绿油润。台湾省的乌龙茶外形多样。如冻顶乌龙和高山乌龙均为半球形,色泽墨绿而油润;文山包种茶是轻发酵的条形茶,呈深绿、蛙皮色;东方美人茶(白毫乌龙)茶芽肥大,白毫显露,呈红、黄、白、绿、褐五彩相间,色泽鲜艳。
(六)红茶
红茶是经萎凋、揉捻、发酵、干燥而成的,是全发酵茶。其品质特征是红汤红叶。以制法和品质上的差异而分为以下几种:有小种红茶(条形),如武夷山桐木关星村所产的正山小种,品质特异,俗称松烟香、桂圆汤;工夫红茶(条形),如祁红、滇红、川红、宜红、宁红、湘红、闽红、苏红、越红、黔红、台红等,条索细紧,色泽乌黑油润,香气馥郁,滋味醇和甘浓,汤色叶底红鲜明亮;红碎茶(颗粒形)分为叶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茶等四种,茶色乌润,汤色红亮,滋味浓、强、鲜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